所在位置: 首页 > 智库 > 智库研究

积极谋划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实现再跨越

来源:自然资源部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19-04-01 16:15:53 打印: 分享到:

按照《测绘地理信息智库委员会工作章程》和2018年度工作计划要求,测绘地理信息智库委员认真履行职责,紧密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路与建议。现将这些思路与建议进行整理,分期刊登,供决策参考。

王权(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研究员)

从传统“3S”迈向新“3S”。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传统“3S”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GNS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新“3S”是指实时高精度定位服务、遥感监测服务和地理信息服务。从系统(System)转为服务(Service),标志着测绘地理信息从模拟到数字化、再到信息化连续两次转型之后的第三次飞跃,即全领域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已纳入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范畴,新时代、新形势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出新要求。建议按照陆昊部长关于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保持工作“连续、稳定、转换、创新”的要求,在继续巩固传统“3S”成绩的基础上,从传统“3S”迈向新“3S”,不断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的建设。

王东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建议1:在新型基础测绘产品设计中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分析。随着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融入自然资源管理中,加快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建设势在必行。新型基础测绘产品设计是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的首要工作,按需服务、开放共享是新型基础测绘产品设计的根本要求。因此建议在新型基础测绘产品设计时,将一些主要的地理信息应用部门纳入其中,共同参与深入系统的需求调研分析。

一是站在全局的高度,采用部门之间协作的方式,对测绘地理信息应用相关的行业部门,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水利、农业、林草、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进行系统全面的需求调查分析,理清应用需求,明确各部门的建设内容,力争达成广泛共识。

二是由测绘部门和专业部门共同参与,基于需求调研分析结果,对新型基础测绘产品的模式、内容、要素和编码、技术指标等进行设计,形成新型产品标准规范,并广泛征求用户意见,取得专业部门广泛认可。

三是建立测绘部门与主要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和交换共享的长效机制,一方面便于对基础测绘产品进行快速更新;另一方面也便于为专业部门提供更好的基础测绘服务保障。

建议2:建立常态化全球众源信息获取机制。2018年,我国全面启动了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维护更新项目。在实施全球测图过程中,许多要素和属性依靠遥感影像是难以提取的,实地调绘困难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收集相关的地图和资料方式进行解决。但目前,在收集全球众源地理信息方面,我国没有任何单位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只是由生产作业单位通过网络进行收集。由于生产单位的信息渠道非常有限,许多精度高、现势性好的资料不能收集到。随着互联网地图、志愿者地理信息、众包数据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上众源地理信息越来越丰富,数据的现势性越来越好,通过网络信息获取技术也可收集到部分具备使用价值的地理信息数据,对于加快全球测图十分重要。

因此,建议部领导高度重视和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机制,安排专门的单位人员和经费专职从事该项工作,全面研究分析有关的信息渠道,研发所需要的技术和工具,全面系统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同时,对收集到的全球各种众源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统一规格的全球众源地理信息资料数据集。

王占宏(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建议1:构建区域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实现自然资源部部门履职的关口前移。“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已经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自然资源部要落实好“两统一”职责,需要汇集国土、测绘、海洋、地质、林草等领域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并有效应用这些数据,挖掘内在价值,实现以数据支撑部门决策。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区域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实现该区域部属单位数据的汇集、融合、分析和共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在IT基础设施、人员队伍、保障能力、响应效率和节约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高效完成部交办本区域工作,另一方面为本区域部属单位做好服务。

二是综合考虑部属单位的工作片区,科学划分区域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任务区域。依照部派出单位的工作片区、人才队伍、技术背景和已有基础,结合具有区域性质或概念的国家重大战略(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任务区域,即每个任务区域有一个区域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

三是明确区域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梳理区域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在服务部司局职责中的作用,按照自然资源部党组的要求形成明确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机制,建立横向和纵向的业务流程,形成顺畅的信息上报和通报制度。

四是整合人才队伍,实现人才优势的最大化。根据自然资源部党组明确的工作职责,吸收和整合部属派出单位的技术人员,尽快形成工作能力,为自然资源部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建议 2:开展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整合。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但由于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统筹规划与协调,难以实现跨省、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共享,而且存在彼此独立、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应以国家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为基础,统筹省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通过资源统筹、技术融合,构建基准框架统一、功能完备、无缝衔接、服务高效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同时,建立健全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运维的体制机制,完善数据共享与服务标准,积极探索国家与省级、各省级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共同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无缝拼接,为自然资源管理、基础测绘、重大工程、应急救灾等提供跨区域导航定位服务和事后精密数据处理服务。

建议3:建立全国高精度地面沉降动态模型。我国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区域地面沉降较为严重,对国家重大工程与城市建设、测绘基准维护等造成了较大影响。建立全国高精度地面沉降动态模型,可为自然资源灾害防治与预防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国家和区域高程基准动态维护与更新提供基础模型,为多行业和重大工程提供高精度全国垂直形变信息。因此,利用国家、省市、行业连续运行的GNSS基准站观测资料、多期GNSS大地控制网观测资料、多期精密高程控制网观测资料以及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数据等基础数据,通过对多源多期精密测量数据的融合处理与综合分析,可以获取全国陆地垂直形变信息,建立全国地面沉降动态模型。基于全国地面沉降动态模型,分析不同地区高程控制网的垂直运动趋势,确定全国高程基准维护技术方案,对重点沉降区域定期开展高精度水准与GNSS观测,实现国家与区域高程基准维护与更新。

张志华(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建议1:进一步补充、完善、增加测绘地理信息标准规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现行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规范多达上百项,这些标准规范存在标准落后、指标不统一、无法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问题。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与其他行业的不断融合,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应用项目。这些跨界项目并没有相应国家标准支撑,影响了其数据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自然资源部的机构改革,也迫切要求出台更多面向国土、规划、海洋、林业等领域统一的测绘地理信息产品及服务标准,以应对行业融合应用服务自然资源综合监管的需求。为此,针对标准规范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开展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加强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统一指标、量化数据库标准、实现图向库的彻底过渡、增订符合技术发展及跨界领域的标准规范,进一步补充、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规范。

二是增加面向国土、规划、海洋、林业等相关行业统一的测绘地理信息产品及服务标准,确保标准规范相互衔接、统一。从顶层设计上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的升级,提高产品更新效率,缩短更新周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议2:建立国家、省、市、县一体化的网格化新型基础测绘数据采集更新体系。近年来,我国基础测绘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更新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不及时、全国基础测绘分级采集重复浪费、各级基础测绘更新数据共享不充分等问题。为此,依据现有条件和基础,建议建立和完善各级基础地理信息协同更新和共建共享的机制。纵向上实现全国统一、多尺度融合,改变按比例尺建库的技术模式,建立政务版(秘密版)和公开版两大类数据库,实现国家、省、地市按区域分工负责,避免重复。横向按主题信息内容划分产品类型,建立全国统一完整、内容齐全的国家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实现不同部门、不同项目按要素分工负责,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促进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经费资源等方面的良性互动。

具体实施时,首先制定全国基本比例尺融合地形图数据库标准、全国分级数据协同采集规则及协调生产软件技术要求、采集更新工作网格化划分标准、比例尺地形图融合缩编及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以及数据采集/处理/融合软件技术指南等技术标准规范;然后选择部分省市县进行生产试点和技术验证,最终形成全国分级网格化数据实时更新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同精度、不同层级、不同密级的新型基础测绘产品。

徐开明(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建议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支撑自然资源监管综合业务体系研究。自然资源部组建后,测绘地理信息成为部内专项业务工作。从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本身来讲,在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里突出了对自然资源监管、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主要业务的技术支持功能,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同时,如何满足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国防建设和生态保护需要,提供权威法定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成果服务这一对外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功能仍然延续。考虑到作为独立部门存在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对外服务业务保障体系,目前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对内技术支撑体系的研究上。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国家与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包括建设内容、技术标准、服务功能、更新机制等内容。

二是地理国情监测与其他资源调查与监测融合工作,包括技术标准、监测内容、服务对象等内容。

三是高效遥感变化监测业务体系建设工作,包括多源数据获取、快速处理、公共产品制作、变化提取、分发服务等内容。

四是构建自然资源部全流程业务平台,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以资源调查数据为核心,建立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确权、管理、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监测、督查、执法、补偿等综合业务运行系统。

建议尽早开展上述内容研究,使各级测绘地理信息业务尽快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真正发挥技术支撑保障作用。

程鹏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关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维持更新的建议。至2018年7月,我国已经全面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但目前我国大地坐标框架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不满足高精度原则。作为高精度的国家级基准框架的连续运行基准站少,只有25个,平均间隔600公里。其它站点的精度甚至没有省级框架网的精度高,已失去了国家最高级的权威控制作用。

二是不满足框架点持续服务要求。原来构成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点中有1000个定期观测的点没有继续维护。

三是不满足稳定性要求,大部分框架点分布不合理,占框架主体的2000多个地壳观测网络工程站点大多密集地位于地震断裂带上或变形区域。而有鉴于此,近十年,我国启动国家大地基准现代化及陆态网工程(410个站),加之全国统筹的连续运行基准站的建立,使得框架点较之已有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分布更趋合理,但这些站并不在原整体构建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自主卫星采用的不是自主的框架。北斗为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鉴于卫星运动特性,实际上仍是采用不断更新的国际框架,而并没有使用具有静态特性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系统。

鉴于以上主要原因,建议:

一是确定相对稳定的连续运行定位基准站作为我国的国家大地坐标参考框架(不是目前所谓的410个,而应该是2000个左右),每年进行一次框架在当年历元(比如对2019年可选取2019年1月1日零点)的计算,并提供全国使用。

二是对现有的CORS站进行升级改造,使之具备接收我国北斗导航定位信号的能力。